时间:2021-03-07作者:佚名
仅限熟人邀请、苹果用户专属、仅限语音交流的一个来自美国的社交应用程序Clubhouse近期在网络爆红。Clubhouse蹿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,比如稀缺的邀请制造成了不可否认的饥饿营销,人们竞相涌进这个摩肩擦踵的社交场,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集体狂欢;或是由于疫情和春节的双重加成,放寒假的学生、休年假的职场人士有充足的闲暇娱乐时间接受新事物;以及硅谷名人效应等。但除此之外,另一隐含意也从其爆红后折射出来:熟人社交的落寞,陌生人社交的再次崛起。
虽然Clubhouse仅限熟人邀请并提倡实名制,对于少数学界精英、商界人士来说确乎可算熟人的寒暄,但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,其归根到底是一场陌生人的社交狂欢。据笔者在Clubhouse游荡一周的经验,当然可以和熟人聊天,但聆听陌生人或者意见领袖(KOL)发言的时间占比99%,远远超越与熟人社交的时间。就算是公开身份的发言,交流对象大多也是现实生活中少有交集的陌生人,偶尔会有听过名字的意见领袖。更别说许多人巴不得隐藏自己的身份,做一个互联网的小透明,光当收音机或播客听着就其乐无穷。
而且由于Clubhouse是纯粹的语音沟通软件,并不会留下文字、图像、视频资料,这降低了交流的成本,使得用户可以更多地注重交流的内容本身。此外,发言信息也被系统严格控制不能录屏或存留。为了促成交流减少隔阂,用户也纷纷自发维护此项社交规定。许多驻外记者在主页写到,“我不会在我未来的报道中引用任何人的话语”。在这个巨大的社交场,我们似乎可以畅所欲言:听世界各地新冠肺炎亲历者的故事;和陌生人聊不会和身边亲朋好友分享的心事;谈论人生观价值观,讨论日常生活中似乎因“形而上”而回避的问题;即使五音不全,也有自信对着几百人演唱歌曲。用综艺《中国好声音》类比,导师看不见参赛选手的样貌,接收不到其余的非言语交流,索性专注歌声本身。这种社交软件界的“中国好声音”鼓励更多优质内容的参与,形成一个专注“好声音”的良性循环。
其实这和互联网成立初期的特征相似:匿名性带来的与陌生人社交的倾诉快感。美国著名传播学者Walther在互联网成立初期提出了“减少不确定”理论。理论比对了线上线下与陌生人的人际交流:在面对面的场合,由于不确定陌生人的为人处世、性格特征等,人们会更倾向通过眼神、姿势、触摸、停顿等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和陌生人交流。但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这些本属于线下交流的特性丧失,没有了眼神、姿势、容貌等非语言交流的提示(nonverbal cue),人们只能通过直接倾诉的语言形式减少和陌生人交流的不确定感。
但坦白说这一理论在互联网普及、科技发展、网络实名制之后变得有点牵强。4G、5G的出现使得人们近乎身临其境地使用视频、VR通话,极大地降低了非语言交流的损失。网络上的人际沟通不再是展示另一个自我的地方,而是和日常生活紧密镶嵌:微信24小时在线等待老板发令、腾讯会议实名制开会或上课。网络最初的匿名性带来的倾诉欲望被大大降低,网络也失去了最初的猎奇性,因为即使是与陌生人之间的视频通话也可以仿造面对面通话的状态,观察到眼神、姿势、房间布局等等。虽然网络视频和面对面通话还有很多分歧和有待学界考证的地方,但确实很难在微信这种熟人社交的场所展示网络匿名性的好处。可庆幸的是,新兴的Clubhouse似乎又进行了“电子返祖”,把人们线上与线下的生活撕开了一条缝,如最初互联网诞生时那样,让人们有机会从现实生活抽离出来,畅所欲言。
最近,笔者和胡杨在第72届国际传播学会(ICA)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似乎可以用来阐释Clubhouse此种“电子返祖”现象。文中验证了一个很有趣的模型,即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信息寻找(information seeking)会导致更多的真心倾诉行为(self-disclosure,比如自己的秘密、真知灼见等),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联结;但在社交媒体和熟人互动(online interaction)并不会导致更多的真心倾诉行为,也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最终联结。
文章对后者不显著的结论进行了猜想。人们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很少对熟人(工作伙伴、亲戚、同学、同事)进行除了必要社交之外的真心倾诉活动,如倾吐秘密、炫耀成绩、发送自拍等,是因为和熟人倾诉意味着需要注意遣词造句,需要注意是否选对了人,是否会影响单位同事关系、学校同学关系等等。人们在倾诉前需要思考过多的自我表现(self-representation),这降低了倾诉的欲望和内容深度。
与此相对,更多人会选择陌生人多的微博、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,并期待在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的平台倾吐自己生活的无奈、工作的失意。所以我们在微博等平台经常看到有人发布“这是不敢发朋友圈的内容”,其根本原因就是面对熟人,我们有太多顾虑,而不敢倾诉太多真心话。诸如此类原因其实还是追溯到互联网的匿名性,在Clubhouse、微博等平台,相对来说更能够还原互联网初期的陌生人社交。用户不需要顾虑太多“什么话该说”“什么话不能说”,评论者也不需时刻思考回复是否得当,点赞是否及时,而是简单明了地畅所欲言。于是乎,更多秘密容易在微博、Clubhouse等陌生人社交的平台展现。
不仅是Clubhouse,播客、YY语音、语音直播等纯语音分享的平台在此前也曾火爆。这些平台的火爆其实也都基于一个原因,“我”不愿意向熟人倾诉秘密。那么未来,是否会有更多的陌生人社交平台,充当一个个树洞,让我们倾倒无处安放的真心话?